
🟥 悲劇一再發生,不能忽視安全
近年世界各地發生多起群眾踩踏事件,造成嚴重死傷:
- 2022.10 南韓梨泰院萬聖節推擠事件:逾百人死亡,警方處理不當引發民怨。
- 2022.10 印尼足球場意外:警方施放催淚瓦斯,引發135人死亡。
- 2010 柬埔寨送水節:群眾恐慌踩踏,347人死亡。
- 2015 沙烏地阿拉伯朝聖事件:2,411人死亡,為歷來最嚴重踩踏事故。
這些事件多與安全管控不足、人群密度過高、缺乏疏散動線有關。
🟥 我國的相關管理規範
為防範類似事件,內政部於 2015 年發布《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要點》,規定如下:
📌 適用對象
- 各級政府、公營事業、學校辦理的大型活動。
📌 大型活動定義
- 參與人數 超過1,000人 且活動時間 超過2小時(如演唱會、燈會、運動賽事等)。
📌 管理重點
- 主辦單位須負責安全,與場地方簽訂安全協定。
- 場地設備須合格合法,並避用危險物品。
- 動線清楚標示,須有疏散規劃及指示看板。
- 設置急救設備與人員,應於意外發生4-6分鐘內可達現場。
- 報備與許可:1,000~3,000人採報備制,3,000人以上須申請許可。
- 投保公共責任險,並接受主管機關查驗。
🟥 給民眾的參加建議
參與大型活動前,請先思考並評估以下風險:
- 個人狀況:幼童、年長者、身體不佳者建議避免參加。
- 活動地點:戶外有天候與安全風險,室內則逃生路線受限。
- 活動性質:如音樂會、政治集會,情緒波動較大,事故風險提升。
- 人群密度:越擁擠越危險,若人潮增加應即早離場。
- 參與族群:如年輕人多的活動,可能涉及酒精或藥物,提高風險。
- 活動時間:深夜活動較難即時應對突發狀況。
- 天氣條件:過熱、過冷或潮濕易造成不適與意外。
- 健康考量:疫情未歇,參與群聚活動仍有感染風險。
🟥 見危即離,警覺才是上策
梨泰院事件發生於無主辦單位的群聚活動,安全規範難以套用,僅靠警方維安無法完全防範。
面對疫情解封後日益頻繁的群聚活動:
- 主辦單位應落實法定安全規範
- 主管機關應加強事前審查與現場控管
- 民眾應提高警覺,遇危即撤離
📣 安全不是別人的責任,而是我們每個人的選擇與行動。
資料來源: 清流雙月刊 從梨泰院事件, 談群聚活動安全 作者:李志強